摘要: 让学生爱上楹联,让国粹得以传承。这是南阳市三中语文教师何新峰6年来的不懈追求。自2008年何新峰将楹联教学带进课堂以后,他义务为学生上楹联课200多节,工作之余创作楹联3000余副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... 让学生爱上楹联,让国粹得以传承。这是南阳市三中语文教师何新峰6年来的不懈追求。
自2008年何新峰将楹联教学带进课堂以后,他义务为学生上楹联课200多节,工作之余创作楹联3000余副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楹联课,写楹联已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一大乐趣。 传统国粹引入课堂 见到何新峰时,他正在为楹联课准备相关材料。何新峰说,因为楹联课是自己利用自习课给学生们另外开设的,所以没有现成的教材,上课所需材料都是他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的。 1997年,何新峰从南阳师院中文系毕业后走上了教师岗位,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。除了投入正常的语文教学外,他对古典旧体诗词、骈赋之类也有深入研究。2008年,何新峰在自己所教的班级率先开设楹联课,每周一节,他从楹联的历史渊源、基本特点、分类、技巧等方面讲起,循序渐进地为学生传授楹联知识。
为了营造学习氛围,他还将楹联知识抄写在黑板报上,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讨论,加深对楹联知识的理解。 创新教学激发兴趣 为鼓励学生自觉写楹联,何新峰在讲授楹联知识时十分注重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统一,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。他常常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,巧妙地引出一副楹联,并给学生们详细讲解联律知识,将看似枯燥无味的韵律技巧讲解得生动有趣。在一节楹联课上,何新峰给学生讲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巧对杨国忠的对联故事,同学们听得忍俊不禁,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短小精悍、奇妙无比的楹联了。 为了便于学生们学习楹联,何新峰在黑板报中单独留出一个位置,开辟楹联园地,让学生们可以随时展示自己的楹联作品、写作心得,或者是自己创作一些楹联小故事,让同学们能够时时想楹联,处处学楹联。 何新峰还通过每周举行一次征联活动,充分调动大家学习、写作楹联的主动性。
在学生们写楹联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,何新峰一般都是以征对句的形式,由他先撰写出上句,再由学生们对下句。短短两个月时间,不少学生在楹联创作上有了显著提高。 率先垂范学无止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何新峰在工作之余,由于个人对楹联创作的喜爱,常常参加一些社会征联活动。 2010年何新峰创作的一副楹联“物列奇珍,赏气象千般,演绎森林文化史;馆容博大,有和谐万类,链接生态自然园”获得江西抚州市汝水森林公园征联金奖。当他把这个消息告知学生们时,学生们比他还兴奋、激动,大家的创作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。此后,何新峰参加社会征联获奖几十次,并于2012年入选《中华楹联报》“联坛大赛精英录”。每一次成功,他都不忘和学生们一起分享,每一次分享都能调动同学们极大的写作积极性。 在6年的摸索前进中,何新峰既体会到了付出的艰辛,同时又收获了快乐。他义务上楹联课200多节,课余为同学们辅导修改楹联不计其数,有时双休日也无暇休息;看到学生们的楹联水平有了很大进步,文学素养有了明显提高,何新峰感到无比满足和喜悦。 与此同时,何新峰在楹联创作中也收获了累累硕果。他利用闲暇时间创作楹联3000多副,并有多篇有关楹联创作的感悟文章见诸国内著名期刊。由于他在楹联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,他被授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省楹联学会会员、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等多个头衔,并于今年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“全国优秀楹联教师”。 |